31年,22次战胜市场,年均回报率13.7%。约翰·内夫(John Neff)之所以被华尔街称为“专家中的专家”是有道理的。
他的故事是这样:1963年,约翰·内夫在一家银行当了8年半的证券分析师后,加盟了威灵顿基金管理公司。一年后,他成为先锋温莎基金(Vanguard Windsor Fund,下称温莎基金)的投资组合经理。实际上,选择在1964年这个年份进入资产管理行当算是个糟糕的时点,因为接下来的17年,道指仅从1964年底的874点上涨了一个点,1981年年底道指也才只有875点。但是,在这个大部分股票投资者都亏钱的时期,约翰·内夫却和他的基金一起取得空前的成功,以至于温莎基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不得不对新投资者封闭。而在他1995年退休的时候,温莎基金的规模超过110亿美元。
传奇业绩
很多人说,约翰·内夫的“成名”是源于他在极端熊市里面的优异表现。这话当然不假,但是他在熊市过后的市场,业绩也很出色,比如1973年~1974年的大熊市,美国股市市值基本上掉了一半,然而熊市过后的两年(1975年和1976年),约翰·内夫的温莎基金仍然取得了54.5%和46.4%的回报率,同样是非常惊人的数据。
可以说,约翰·内夫的投资成功绝非侥幸。再讲个例子,1980年,宾夕法尼亚大学请到约翰·内夫为该校管理捐赠基金,因为该基金当时的状况已经变成全美所有高校基金中表现最差的一个。当约翰·内夫接手后,用他一贯的方式重新组建了该基金的投资组合,接下来的10年,他成功地把宾夕法尼亚大学捐赠基金带入到美国顶尖捐赠基金前5%的行列。此举甚至让宾夕法尼亚大学感动得把沃顿商学院的一个金融教席都用以约翰·内夫命名。
从投资的很多层面上来看,约翰·内夫都堪称大师。有人说他是市盈率的鼻祖,有人说他是价值发现者,还有人说他是逆向投资者。但是,内夫更愿意形容自己是一位“在低市盈率的价格下,从好行业中买入好公司”的人。
如果你读过他那本2001年《约翰·内夫的成功投资》,就会发现他有两个最喜欢的投资策略:一是在公司爆出坏消息时,股价遭受重创后买入;二是,如果行业热门,他会用“间接的方式”介入该行业,比如石油公司热门(但是价格太贵),约翰·内夫会买入钻井管道厂商的股票(相对便宜)。
但是,他选择的股票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市盈率一定要低,而且必须保持有高股息率。通常,约翰·内夫会要求他投资组合的市盈率比整个市场的市盈率至少要低1/3,同时会要求他组合中的股票平均股息率超过2%。除此之外,约翰·内夫也会观察股票其他方面的特征,比如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健康程度,现金流的状况、管理层如何以及公司产品的前景。不过,这些并不是他最为看重的因素,而市盈率和股息率才是他的关注的重点。
他的“终极公式”
约翰·内夫认为,投资者想要战胜市场,股息率是最不应该被忽视的指标。他甚至独创过一个“终极公式”来总结他的投资方法,这个公式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用盈利和股息的增长率之和去除以市盈率来得到一个数值,然后用这个数值来控制投资组合。举例来说,就是你预期投资组合明年盈利增长10%,并且能够产生3%的股息收益,而整个投资组合的市盈率为10倍,那么你的投资组合的“终极公式”数值就是1.3;与此同时,如果整体市场的盈利增长为12%,股息率为1.5%,市盈率为17倍,那么市场的“终极公式”数值就是0.79,远远低于你的投资组合。
你会发现,尽管市场的盈利增长比你快,但是你的投资组合却能期望得到更高的回报,这是因为你投资的每一块钱,未来整体收益会高出市场。约翰·内夫把这个概念运用到了实际的操作当中,他会要求一只新股票的“终极公式”数值必须和现存的投资组合一样好才有可能入选。
一般的媒体报道都说,约翰·内夫的温莎基金投资非常分散,一笔股票投资仅仅占到总资产的1%(也有报道称如果股票极其具有吸引力,他会把仓位提高到5%)。其实,这种理解有误,约翰·内夫同样会在他看好的市场下重注。比如,他看好产险和意外险行业,也许每家公司约翰·内夫只投入1%的资金,但是他会买入该行业内的20家不同公司,而这种结果实际上是他在看好的行业上也会投入20%以上的资金。
只不过,或许他买入的20家公司当时都不受华尔街待见。这条特征倒是很符合约翰·内夫的性格,而且也是他会被当做逆向投资者的原因。约翰·内夫懂得价格才是重点,他说回报是由最初你支付的价格决定的。所以,当市场抛弃、害怕、厌恶一家公司的时候,投资者就该入场,当然有个前提——这是家好公司。
约翰·内夫和价值投资者的共通之处是他们都非常重视ROE(股权回报率)这个指标,他和巴菲特都认为ROE是衡量一家公司管理绩效的最佳指标。而且,约翰·内夫的平均持股时间在3年左右,这种长期持股也会被贴上价值投资的标签。但是,与许多价值投资者对宏观经济不屑一顾的态度不同,约翰·内夫始终强调对宏观经济的预测以及对公司未来盈利的预测,这恐怕是上面那个“终极公式”所导致的结果,也可以视为他自身投资逻辑的体现。
“我们没那么聪明”
至于卖出策略,约翰·内夫则认为卖股票不能等股价涨到顶点,他说要给其他投资留有赚钱的余地。因此,约翰·内夫从不把一只股票的预期升值潜力发挥到极致,如果把预期总升幅算做100%的话,他常常在30%左右就开始出手,在60%左右几乎就已经全部抛出。
通过这种策略,他的温莎基金能够锁定收益区间,在股价虚高时往往可以及时抽身退步,当然有时也会卖得过早。“这种事有时在所难免。”约翰·内夫说,“你已经尽了全力,但事情的发展不随你的个人意志而转移。不过,我绝不会为此事而睡不着觉,因为我尽力了,还能怎么样呢?”
约翰·内夫以自己打网球的经历打比方:“我40岁才开始打网球,我的击球技术并不怎么样,但正手球和发球还算可以,通常情况下不会把球打出界。我每周打三次球,每次打球时总是尽情享受它的乐趣,同时还想方设法让对方犯错误。实际上,我做投资生意也是如此。”在上涨时抛出,这是温莎基金常用的战略,对于一般人而言似乎有违常规。“当股价还在不断攀升时就出手,一般人总狠不下心,” 1994年2月,在接受《吉普林格尔个人理财杂志》采访时,约翰·内夫说,“他们总觉得,要是没等到最高点就出手,就是犯了错误。而我认为,我们没那么聪明。”
这些方法都可算作是约翰·内夫的投资“密码”。在华尔街的眼中,他肯定是一个已经找到投资圣杯的人。所以,很多业内人士和基金经理都愿意将他们自己的钱交给约翰·内夫打理,并且认为他是最好的选择。不过,约翰·内夫的为人极为低调,他在投资圈之外的名声并不大,行为举止更像普通人。他总是形容自己是个相当“无趣、平淡和保守”的人,甚至你会觉得温莎基金的投资风格也是如此。但是,约翰·内夫在他31年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中取得的投资回报却正好和他的性格相反——至今仍然是华尔街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