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4 17:34 来源:818期货学习网
(二)替代能源的发展
研究石油价格的长期变化趋势,必须关注石油替代能源的发展,因为替代能源的成本决定了石油价格的上限。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高涨,迫使使用石油的部门以其他燃料来替代,但交通运输部门却始终离不开石油。目前,发展石油替代能源已成为各个国家的共识,不太可能再出现反向趋势,但其发展速度将取决于石油及其替代能源的相对价格。
当石油价格提高到一定水平时,使用其他燃料或技术就比使用石油便宜。可以取代石油的技术通常称为回止技术(backStoptechnlogy),它提供了一个回止价格,在这个回止价格水平以上,石油价格过高,致使使用石油不再合算,因此石油价格的高低将是石油被取代速度快慢的重要因素。70年代初,人们普遍认为油价若高于14美元/桶,将会产生一个庞大的合成燃料工业部门;到70年代末,又有人预言油价若高于30美元/桶,合成燃料会替代石油;到80年代初,人们对石油替代品回止价格的普遍估计提高到40-65美元/桶。对合成燃料价格的估计为什么会逐步增长,这是由于石油价格增长本身就使合成燃料项目的费用上升,而且早先在估计合成燃料技术的成本时,对其在工程和技术方面的困难一般容易低估。
一般而言,所有的能源资源都是石油的替代能源,具体地说,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包括煤、天然气、铀、油页岩、油砂等,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包括水力、太阳能、风力、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热核聚变能等等。石油被替代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其他能源直接替代了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部分份额,如原来使用石油的部门改用煤炭作为其燃料;另一种是其他能源转化为类似石油的燃料,如天然气合成油作为汽车燃料。
天然气热值高,用途广,成本低,污染少,使用方便,是石油的主要替代能源。天然气可用于发电,也广泛应用于住宅取暧等生活用途。作为一种宝贵的化工原料,可用以制造合成氨、甲醇、乙炔、化肥、动物饲料、树脂、合成纤维和塑料等化工产品,这是其他替代能源所无法比拟的。
煤炭由于储量丰富,曾经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但由于煤是固体燃料,热值低于石油,杂质较多,不能用于内燃机,因此石油取代煤炭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导能源。另外,以煤为能源,容易产生二氧化硫、粉尘、煤烟等污染物,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减少用煤污染所需的投资越来越大,这也限制了以煤炭替代能源的进程。
目前,各个国家纷纷展开煤炭液化和气化工艺技术的研究,以期能扫除煤炭取代石油的技术和经济障碍。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工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发展核能工业,法国和瑞典更为显著。目前,核电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7.6%,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为17%;近期核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亚洲,我国正在筹建的核电站有四座。人们认为核能将是取代石油的重要能源,但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核废料的储存等环境保护问题、核事故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大大削弱了核能的替代地位。
作为汽车动力,人们也在积极开发石油替代能源,天然气、光伏电池已用做汽车燃料,适用于新燃料的发动机也在不断的研究改进之中。除经济成本以外,各个国家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也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替代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作为汽车的动力,如北京为了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一次绿色的奥运,已明确表示要提高天然气在公交系统应用的比例。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使得研究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自觉行动。可再生能源广泛使用要解决的许多难题,如能流密度低,受昼夜、季节、纬度、海拔、气候影响供应不稳定,蓄能问题,投资成本高,利用网络成问题等,但可再生能源最终取代矿物能源的趋势是不可扭转的,这必将会影响石油价格的长期走势。
(三)节能技木的发展和应用
节能的直接作用就是减少能源消费量,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再对石油价格发生作用。反之,放松了节能,需求即增加,石油价格便会相应上升。另一方面,油价的变化反过来又制约着节能的进展:持续的高油价必然加快节能的进展,使石油消费量下降,导致油价下跌;低油价则能使节能活动减弱,石油消费量上升,导致油价上涨。正因为国际油价与节能是相互影响的,所以节能运动也必将随着国际油价的涨落而时紧时松。这样的局面也使欧佩克组织认识到:油价过高未必对自己有好处,因为高油价会抑制石油需求,从而使欧佩克组织失去在国际石油市场的部分份额,最终损害自身的利益。
可以说,节能是“石油危机”的产物。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结束了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使用廉价石油的时代,他们开始采取多种措施节约能源。一是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如减少重化工业在整个工业部门中的比重,积极发展电子电器、生物工程等节能型、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二是在钢铁、化学、建筑、造纸和冶金等能源和石油消费相对集中的部门大力推广技术型节能;三是大力降低交通运输业的石油消费,如对汽车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使其向轻型化和节能型的方向发展,通过征收高油耗税来减少石油消费;四是通过加强建筑物的绝热和保温性能、维护采暧系统等直接手段,对民用和商业用能采取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
三、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索
从理论上来讲,油价走势取决于基本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世界石油市场的基本供求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国际油价理应稳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是由于受到许多短期因素的影响,石油价格频繁波动,并且经常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短期因素之所以能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影响石油价格,国际对冲基金之所以选择石油作为炒作的对象,主要是因为石油生产和消费的短期价格弹性都很小。供给方面,受资源禀赋和产能建设条件的制约,一般的生产者很难在油价上涨时快速增加产量,而沉没成本的发生使得生产者也不愿意在油价下跌的时候快速削减产量;更何况石油生产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生产领域,寡头垄断的生产格局容易形成价格联盟和投机合约。消费方面,石油的难以替代性使得消费者即使在石油价格剧烈波动时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能源或者有效的节能措施,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而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极端的情况下,消费者由于心理预期的作用,甚至会在油价居高不下时抢购囤积,而在油价下跌时反而持币观望,因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期货市场是一个公开、集中、统一、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与现货市场相比,具有较大的成交量和更高的流动性,期货市场能够迅速地吸收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因而其产生的价格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全社会对石油价格的预期,能够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但同时,由于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油价波动的理性反应都需要一段时间,表现出一定的惯性或者说粘性,这就给了国际垄断资本以可乘之机。他们往往通过期货市场操纵短期油价走势,从而加剧油价波动的频率和幅度。
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突发的政治经济事件、欧佩克组织及国际能源署对市场的干预、商业库存的变化、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短期流向、汇率变动、异常气候引起的局部需求变化等。
(一)突发的政治经济事件
20世纪的战争多数是因为争夺能源尤其是石油而引发的,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几乎任何一次突发的政治经济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世界石油价格。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可以说是源于经济利益的争夺,而政治事件则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1973年阿以战争爆发后,油价水平从2-3美元/桶戏剧性地提髙到1974年初的13美元/桶;1979年受伊朗革命的影响,油价提高到35-40美元/桶,几乎是1970年初时的20倍。这两次石油危机彻底瓦解了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垄断石油价格的格局,对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和石油价格体系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国际油价陡涨至30多美元/桶,随后美国出兵将伊拉克人赶出科威特,油价又回落至15美元/桶左右。
2002年12月,世界第五大产油国委内瑞拉发生工人大罢工,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从原来的每天300万桶下降到不足30万桶,受委内瑞拉罢工危机和美英威胁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的影响,23日世界石油价格大幅上升,突破31美元/桶,创两年来的油价最高纪录。2003年2月,世界第六大石油输出国尼日利亚又发生了石油工人大罢工,推动油价进一步上涨。罢工前,尼日利亚每天输出200多万桶原油,其中有过半出口到美国,而委内瑞拉每天向美国输出的原油也有150万桶之多。两个产油大国相继发生罢工,使美国的能源储备下降到一个低点。2月14日,纽约的原油价格上升到36.8美元/桶,是两年半来的最高点。
2003年12月13日,美军抓获萨达姆,由于担心伊拉克石油冲击国际石油市场,最先开盘的亚洲电子盘交易,石油价格幵盘后即急剧下跌,最低时达31.74美元/桶,较周五纽约收市价33.04美元/桶大跌1.3美元,瞬时跌幅近4%。纽约商品交易所1月原油收市时下跌67美分/桶,收于32.37美元/桶,而1月家用燃油和1月汽油期货每加仑也分别下跌了1.91美分和1.74美分,收于90.65美分和88.30美分。
(二)欧佩克组织和国际能源署对市场的干預
作为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两大能源组织,欧佩克组织和国际能源署对石油市场和石油价格的影响不可低估。由于欧佩克组织控制着全球剩余石油产能的绝大部分,而国际能源署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他们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市场供求格局,从而改变人们对石油价格走势的预期。
欧佩克组织成立几十年来取得了油价战的胜利,也吞食了油价暴涨暴跌带来的苦果,在斗争中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他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长期维持石油高价是不可能的,过高的石油价格虽然能够一时增加石油输出国的收入,但从长远来看,会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和石油需求的下滑、替代能源的加快发展对石油能源地位的削弱,以及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的崛起和欧佩克组织国际市场份额的丧失,因此,只有在合理的价格范围内维持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产油国的根本利益。2000年,欧佩克组织提出了稳定油价的新标准,把欧佩克一揽子原油价格保持在22-28美元/桶作为指导产量调控的价格目标,决定当油价连续20个交易日超出这一价格范围的时候,就以调整产量的方式对市场进行干预。
2003年9月24日欧佩克组织第127次会议决定:从11月1日起将欧佩克组织10国的日产量配额削减3.5%,即90万桶,从2540万桶/日削减到2450万桶/日,减产的决定是依据石油市场基本形势做出的,欧佩克预计世界经济和石油需求有所增长,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伊拉克石油产量的逐步回升以及经合组织石油库存的持续增加将给2004年石油市场以供大于求的压力,石油价格有下降的趋势。在过去几年中,相对于石油价格突破目标区间高端的可能性而言,欧佩克组织对油价可能跌破目标区间的低端表现出更严重的忧虑,此举的目的在于提前干预,将油价稳定在25美元/桶以上,避免石油价格在2004年大幅下挫。欧佩克组织的这一决定宣布后,原油价格应声上涨,纽约11月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11美元/桶,达28.24美元/桶,11月交运的布伦特北海原油上涨1.16美元/桶,达26.68美元/桶。
国际能源署是在1974年石油危机发生后,由西方能源消费大国建立的,它的成员国共同控制着大量石油库存以应付紧急情况。这些石油存储在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最近几年,国际能源署的26个成员政府所控制的原油战略储备已达13亿桶,而该机构成员国还拥有25亿桶商业原油储备,这些储备油可以满足其成员国114天的石油进口需求。
2003年初,美国威胁攻打伊拉克,加之委内瑞拉石油工人罢工危机,市场普遍担心石油供应中断。为维持石油市场稳定,国际能源署宣布:一旦伊拉克战争爆发,如有必要,它随时准备迅速、大量地释放储备石油。而经合组织的石油储备在战争期间使用时,将以3-5美元/桶的补偿价格出售给用油单位,这使得战争给经济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由于国际能源署每天可以释放1200万桶原油,相当于当时伊拉克石油出口量的7倍以上,因此国际能源署的表态对稳定石油市场、缓解油价上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石油库存变化
就全球而言,石油库存主要集中在经合组织国家,其中美国占有40%左右的份额。由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对西方乃至世界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美国既是石油生产大国,又是石油消费大国,因此美国公布的一些有关本国的经济状况指标对欧洲、亚洲国家也有较强的影响力。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美国石油协会(API)、美国能源部的能源情报署(EIA)每周二公布的石油库存和需求数据已成为许多石油商判断短期国际石油市场供需状况和进行实际操作的依据,该数据可以从路透社、道•琼斯及其他众多媒体上及时获得。
从纽约、伦敦石油期货市场的交易情况看,在每周公布石油库存数据前,石油商表现得十分谨慎,成交量萎缩。石油库存和需求数据公布以后,西得克萨斯中质油价选择向上或向下波动的方向,从而直接影响伦敦和新加坡市场布伦特油的走向,并带动油品价格向上或向下波动。
石油库存一般是低油价时买进,高油价时拋出,以降低储备成本或获取交易收益库存对油价的影响是复杂的,从长远看,库存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一个缓冲引子,对稳定油价有积极作用,起到一个稳定器的作用。低油价时,增加石油库存会推动油价上涨;高油价时,抛出库存石油会引起油价下跌。但从短期看,石油库存又会对市场油价波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库存石油往往是在油价看涨时购进,短期内将推动油价加剧上升;在油价看跌时抛出,短期内又会推动油价加剧下跌。特别时当几个国家同时购进或抛出库存石油时,将会使石油市场产生剧烈波动。现在,库存对油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油价变动的信号。
石油库存包括常规库存和非常规库存。常规库存是保持世界石油生产、加工、供应系统正常运转的库存,主要是最低操作库存、海上库存、政府战略储备库存和安全义务库存。最低操作库存主要是指油田、管线和炼厂为维持正常生产和运转需要所必需的最低库存量。海上库存是指海上运输途中油轮所载的原油存量和一些作为临时码头的浮船上的石油存量。政府战略储备库存是指国家出于战略考虑,为防备石油短缺而储备的石油库存。安全义务库存是没有政府战略储备库存的国家通过命令或立法,要求石油公司进行储备的最低安全义务库存量。常规库存一般随着全球原油需求的增加而上涨。在常规石油库存中,政府战略库存占据了绝大份额。
非常规库存也被称为商业库存,是高于安全义务库存量的部分。非常规库存通常掌握在石油公司手中,而石油公司会根据市场情况和预期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库存水平。在石油价格预期看涨的情况下,一些石油公司会有意增加库存,带动石油价格上升,但当全球非常规库存上升到较高水平时,受库存压力影响,石油价格又会开始下降。
明,非常规库存对石油价格的影响要明显强于常规库存。尽管常规库存量十分巨大,几乎占全球原油总库存量的80%以上,但它们对油价的影响却很小。因为在没有政府干涉的情况下,常规库存一般比较稳定,处于市场预期范围之内,不参与商业贸易,因而对油价无直接影响,但有时会有间接关系。如果石油主消费国政府突然宣布增加战略库存,这样一部分非常规库存将进入常规库存。由于非常规库存直接反映贸易中石油的紧缺程度,因此非常规库存的降低将刺激油价上涨。石油公司一般根据期货价格来调整非常规库存水平。当期货价格远高于现货价格时,就会有一些公司增加非常规库存,持货待涨,从而刺激现货价格上涨,期、现价格差减小。当期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就会尽量减少非常规库存,持币观望,从而使现货价格下降,与期货价格形成合理价差。
2003年,由于欧佩克组织宣布减产、委内瑞拉罢工危机以及期货市场长期的油价倒挂(即近期价格高于远期价格),导致石油公司不愿意增加库存,因此库存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促使油价持续走高。第一季度末,经合组织工业石油库存为23.38亿桶,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库存水平极低的2_年。尽管第二、三季度石油库存有所回升,第三季度末达到25.5亿桶,但仍低出1998—2002年5年平均水平0.8亿桶,仅略高于库存水平极低的2000年。
2003年12月17日美国能源情报署(EIA)公布原油库存下降510万桶至2.728亿桶,达到20年来美国12月份原油库存的最低水平,也接近炼油企业得以维持正常生产的库存水平2.70亿桶,同时,家用燃油库存亦在冬季需求高峰期减少。美国原油库存连续4周快速下降2120万桶,给居高不下的油价以强有力的支撑。受此影响,原油期货价格再度走高,当日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2004年1月原油期货合约结算价收高46美分/桶,至33.35美元/桶,第二天继续收高36美分/桶,连续两日盘中最高成交价为33.77美元/桶和33.90美元/桶,是2003年3月18日油价触及34.97美元/桶以来的最高水平。12月17日,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2004年2月原油期货合约也收高62美分/桶,至30.59美元/桶,18日继续走高21美分/桶,收于30.80美元/桶(见图6-8)。
(四)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短期流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特征是期货市场的影响显著增强,这是国际石油垄断资本与国际金融资本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石油期货交易的迅猛发展使石油价格短期走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石油商品供求关系的束缚,呈现出其独有的价格运动规律。以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期货市场——纽约商业交易所为例,在该交易所2000年市场参与者构成当中,石油交易商占39.9%,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占31.2%,石油生产、加工、消费及运输企业只占28.9%。也就是说,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等投机性力量更多地参与了期货市场,巨额的对冲基金流入原油期货市场,使原油价格极易大幅波动。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统计报告表明,在2003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非商业性交易商在纽约商业交易所的石油期货交易中,多仓量(买盘,推动油价上升)均大于空仓量(卖盘,对油价有向下的压力),而且大幅度地改变仓位:年初净多仓1万多手,但到5月份净空仓量已达到6万手;8月份再次转为净多仓量6万手,10月份又净空仓5万手,11月份以后净多仓量的局面再次出现。短短几个月内如此大幅度地改变仓位(往年基金往往长时间地持同一方向仓位)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也反映了2003年石油期货市场的极大波动性。由此可以看出,在石油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期货市场上的投机活动非常踊跃,大投机商预期油价看涨看跌,大量买进或卖出期货合约,这必然会对石油价格的上升或下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见图6-9)。
(五)汇率变动
美元一向是世界原油市场的权威标价和结算货币,这也是美元主导世界货币体系的 最主要表现之一,这一机制使得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处于极其有利的地位。对于这个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来说,一则它只要用本国货币就能买到别国必须付外汇才能购 得的原油,大大减少了其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巨额赤字;二则它可以免受汇率变动对于 其实际支付数额的影响,而其他国家在石油贸易中不但要承受油价的波动,而且在实际 支付时还要考虑汇率变动的风险。
© Copyright 2014 818期货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004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