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未期,理查·丹尼斯进入了商品交易行业。之前,他在交易所营业厅里跑堂,为各部门传递单据,工作辛苦却报酬极低。1970年夏天,他决定为自己打工,从家人手里借到1600美元,买下了一个美中交易所会员席位。
作为一个小型的交易所,美中交易所的合约规模比其他主要交易所小得多。以其较低的合约金额,吸引了不少资金短缺的经纪人和投机商。对刚出近又资金短缺的丹尼斯来说,美中交易所是最佳选择,再说他能买得起会员资格的交易所也只有这一家了。
就这样,买下美中交易所的会员席位花了1200美元,他只剩下400美元的交易本全。博弈的结呆令他喜出望外,区区400元美金在他手下像滚雪球一样增值到2亿美元。用他父亲的话说就是"我们只能这样说,理查这400美元用的可真是地方。"
几次重大的拉败并不妨碍丹尼斯成为一名顶尖的交易员。比如, 1987年底到1988年初,丹尼斯基金的亏损高达50%,而他的个人账户也难逃厄运。就像他写给投资人的公开信所说,的"您所遭受的损失,我本人感同身受。"
在重大挫折面前保持波澜不惊,也许是丹尼斯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交易所里传递单据的跑堂生涯锻炼了他承受重大挫折的能力,他把这些挫折看成是交易生涯中的美丽涟椅。这期间,他的信心未曾动摇过。他,坚信按照既定的交易方针坚持下去,总能看到雨后彩虹。接受采访时,他所表现出来的坦然、淡定和自信一点也不像是正处于事业低谷的人,好像他不是在赔钱,反倒是在大把赚钱似的。
谁说百万宫翁都一掷千金?丹尼斯可不是。他的个人生活极其节俭,同行间有口皆碑。好像只有在政治与慈善事业方面的一掷千金才稍微符合他百万富翁的身份。丹尼斯是罗斯福政策研究所的创办人,该中心是自由学派的智囊团。而他本人则是政府征收重税的支持者。虽然他狂热地迷恋政治,但却收效甚微,可见玩政治不是他的长项,远没有他在商品交易中那么得心应手。
在我确定采访对象时,丹尼斯的名字便立即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业内的传奇,所有的著名交易员对他无不推崇备豆。
为了采访这位传奇中的高人,我费尽周折。一次又一次地联系他的秘书,反复修改我的采访计划,可秘书看完我的采访计划后,却没不经心地告诉我,他要先报告给丹尼斯,有消息再通知我。耐心等待了一个星期之后,我才接到秘书的通知,说这位老元,同意在百忙之中拨冗相见,但时间只有一小时。我抱怨说,我千里迢迢跑到芝加哥来,就是来采访丹尼斯的,一小时也太吝啬了。秘书却淡淡地撂下一句:就一小时,来不来随你。我只好自认倒霉,却还幻想着能借着融洽的采访氛围再赢他一点时间。
采访那天,我提前五分钟抵达了丹尼斯的办公室,而主人则踏着钟声准点到达,他彬彬有礼地同我握手,然后坐下。他抱歉地说,在采访的过程中,他可能需要偶尔看一两眼屏幕上的报价,如果他需要买入订单,会给我信号的。由于有过亲身交易的经验,我对他说,我完全理解他。
起初,我们都有点紧张。他可能是天性羞怯,而我,却是担心时间太短完不成任务。还好,我很快就扭转了局面,气氛开始融洽起来,宾主相谈甚欢,渐入佳境。
采访进行到45分钟时,良好的采访氛围使我奢望他会多挤一点时间给我。没想到,我的奢望完全落空。在结束前的10分钟,他说: "还有10分钟时间,要是还有重要的问题,你可以先提出来。"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服从,别无良策。10 分钟后,丹尼斯结束了采访,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由于时间的关系,他在官场上的沉沉浮浮我元暇顾及,诸如参议院的听证会调查过丹尼斯操纵黄豆市场啦,罗斯福政策研究所等政治首脑和他的交往啦之类的话题。虽然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但毕竟与本书主旨无关,所以,我只能把在交易方面问题当作采访重点。
采访结束前一分钟,我决定突然袭击。我对他说"咱们谈谈你的政治生涯吧。"丹尼斯则避重就轻,巧妙地化解了我的攻势。他说"这一方面吸引不了读者。"然后,端茶送客。六个礼拜之后,我再度采访丹尼斯,丹尼斯基金遭到重创的内容便是此次采访的收获。
出人意料的是,在我完成第二次采访的一个月后,丹尼斯突然宣布金盆洗手,正式踏上政治舞台。丹尼斯具的不再染指商品交易了?是耶?非耶?谁能说得清呢?
当初你怎么想到要踏入商品交易这个行业的?
高中毕业后,我就在一家交易所打工,天天在营业大厅里跑堂,周薪40美元。耳濡目染,我也尝试着小笔交易,往往我会把一周40美元的薪水在一个小时内就输个精光。虽然入不敷出,可这些小笔交易教给我的交易知识的价值可不是钱能买得到的。
据说你小试牛刀时还不满21岁,进不了营业大厅,只能由令尊陪着去交易所。你在场外比画着指挥,他则猜测着你的意图来进行交易。有这回事吗?
确有其事。那是在1968 年到1969年期间。我父亲有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可是他却一窍不通。他只是保留着会员资格,因为我当时还不到21岁,但却对交易充满兴趣。我年满21岁的当天,我父亲乐坏了,他说,"我实在不喜欢交易。我真的一窍不通。从此就交给你吧!"
你比画着指挥,父亲猜着下单,你们并没有什么优势啊?
一点不错,赔钱是家常便饭。
能赔多少呢?你交易量本来就不大。
赔了几千美元。
你付出了时间、金钱和精力,最终却一无所获,你后悔吗?我想你-定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物超所值。我从中学到的东西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我的付出。这些教训告诉我,刚出道的新手在跨入商品交易行业大门之前时,必须怀揣最坏的打算,但要朝着最好的方向努力。
你听说过有的交易员开始创业时-舰凤j顶,到后来却节节败退的例子吗?
这种交易员太多了。对这些人来说,第一笔大交易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他们过于关注第一笔钱是怎么赚到的,然后就依此类推。不管是做多还是放空,都一直坚持。其实,做多与做空同等重要的,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偶尔的成败而有所偏爱。过于主观且一成不变,可能才是他们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诚如所言,市场就是这样无惰,稍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区区400美元就敢进入美申交易所交易,你哪儿来的勇气和信心?
美中交易所的特点就是商品合约金额小。就是交易失败,我也赔不了几个钱。说到信心和勇气,我的底气可没那么足。只为追求成功,别的又不了解,只有从事商品交易这一行了。
第-年出道的新手初战告捷的很少。你却是个例外。你怎么做到的?上帝的偏爱还是技艺超群?
兼而有之。第一,我很理智,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就算赌本很少,也不会将全部身家押到一笔交易上。另外,上帝眷顾我,正好搭上1970年玉米价格暴涨的顺风车。
是见识不凡,还是运气好才搭上了这班顺风车?
主要依赖于我的远见卓识。刚刚出道时,我对交易的概念所知甚少,但至少我知道商品交易要顺势而为。那一天是周五,收盘时谷物市场创下了当年的新高。临收盘前,我买进了几笔玉米、小麦和黄豆期货。接下来的周一,因为有报道说玉米欠收,结果这些合约全都涨停。直到现在我还是相信,交易应该顺势而为,走势越好,越要坚持。我还没听说过哪个人不靠正确的交易观念顺势而为,而是凭借随便猜测而成功的。其实只要判断正确,即使没有玉米欠收这种事,一样能赚钱,只不过需要耐心等待罢了。
你是否认为,周五市场行情大幅上涨就是下周行惰的指南针?
的确如此。至少你不能在收盘上涨时放空,或是在收盘下跌时做多。
你一直顺风顺水做得挺好,干嘛要放弃交易,跑到研究生院去念书?
1970年春末,我申请了研究生学习,当时我处于平生第一次交易低谷。我原本计划在夏末结束交易,但三个月之后,我赚了3000美元,这一下子让我目瞪口呆。我去了纽奥良州的图兰市,但只在那里待了一个星期。我用研究生院发给我的洗衣费打电话到芝加哥进行交易操作。每当我用完了本季度全部的洗衣费之后,只能亲自回到芝加哥去现场操作。
从那以后,你就做了专职的商晶交易员吗?
说得不错。就从那时开始。哪些交易经验令你印象深刻?
我曾经做过一笔非常糟糕的交易,发生在我离开研究生院以后的第一年,虽然只是损失了300美元,可是我只有3000美元的赌本啊,这笔损失可不小。我不甘心就这样输掉,又加码一手合约,还是持有原仓位,结果输得更惨。我一意孤行,第三次加码相同的仓位,结局惨不忍"赌"。交易结束,一天之内我输掉了自己资本的三分之一,也就是1000美元。
这次惨痛的教训让我明白,遇到重大亏损时,千万要冷静,不能意气用事,赌红了眼。赶紧收手是唯一的选择。休整一段时间再考虑进场也不迟,否则,只会陷得更深,套得更牢,输得更惨。其实,如果我早一点学会控制风险,可能我也不会输得这么惨,说不定早就咸鱼翻身了。
有了这次教训,你是否能保证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