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社会总供给
什么是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它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国内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即国内生产总值;另一部分是由国外向本国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即商品和劳务输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某年的社会总供给可能大于当年的产出,因为总供给中的产品也包括前一年留存下来而当年未被消费的部分产品,上一年存货在今年被消费的部分,也可以算在今年的社会总供给之内。
我们说,没有实现需求的供给不能称之为实际意义的供给。当年产品的存货没有实现价值前就不能列入本年度计算。另外,由于意外事故等(例如,因大火意外烧掉的商品、因雨水浸泡过的货物等情况)损耗掉的部分商品,也不包括在当年总供给范围内。
我们知道,供需平衡是社会生产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所以我们说,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供给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供给学派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对立面和批判者而走上经济学舞台的。当时,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对此已不能加以解释,这时供给学派从加强供给管理的角度也加入了对凯恩斯主义的战斗。供给学派全面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认为它是美国经济滞胀的“罪魁祸首”。供给学派的理论核心是:用供给管理政策取代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供给学派为了给他们的政策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又重新拾起萨伊定律并加以包装,公开承认萨伊定律具有真理性,否认“需求会创造供给”的凯恩斯定律,坚持认为购买力总是等于生产力,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导致生产过剩。
萨伊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因为供给能够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生产会自行创造销路。这个论断是如何得出的呢?假如我们供给劳动获得工资的同时,并不去消费而是储存起来,又如何产生新的需求呢?原来萨伊定律是建立在物物交换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即使存在货币,但是货币也仅作为媒介交换的手段而存在,流通过程中不涉及货币的储存。此时,资本家供给资本获得利息,劳动力供给劳动获得工资,出租土地获得地租等要素供给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其他的生活资料或者生产资料。所以,增加供给的同时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需求,整个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最终也必然相等。
我们知道,供给学派并不是萨伊定律的简单复活,他们不是一般地号召增加供给,而是要求人们注意美国经济衰落的最重要因素——生产率下降问题。并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解决通货膨胀的最好办法。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强化个人刺激。供给学派认为,税收是激励个人和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最主要因素,降低税率能剌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供给学派所倡导的一系列供给管理措施,除了改革税制与税率,还包括刺激成本形成、奖励技术创新、调整经济结构、降低公共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竞争程度和降低市场刚性,等等。
供给学派虽然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中一个短命的、县花一现的学派,但其从供给方面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潜在总供给与实际总供给
我们知道,总供给和总需求是经济学中常涉及的两个词语,不过,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这里的供给是包含两个范畴不同的概念——潜在总供给和实际总供给。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总供求关系实际指的是总需求和潜在总供给的关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实际总供给是波动的,而潜在总供给才是一定的。简单地说,实际总供给就是我们最后见到的GDP实际值,对应于实际的最终产出;而潜在总供给是指在一国技术水平一定条件下,资源最有效配置时,充分利用资本和劳动力等各种投入要素状况下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总额。短期内,潜在总供给是一定的,因为像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管理改善这些能提高社会生产能力的因素是需要一定时间过程的。
现实中,实际总供给会高于或低于潜在总供给。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实际供给是由需求决定的,即由供求关系来决定实际产出。就像企业的产品取决于市场需求一样。也正是实际总供给相对于潜在总供给的偏离,导致了我们前面所说的经济周期的不可逃脱性。因为当现实的生产能力低于潜在生产能力,现实的供给小于生产能力充分发挥时所能提供的供给时,无疑会导致经济的低迷和萧条,具体表现就是生产能力的闲置和浪费。而当现实的供给大于现有生产能力所能提供的供给时,元疑会导致经济过热的现象。
我们常提到的产能过剩就是实际总供给低于潜在总供给的具体表现。产能过剩是目前我们国家经济出现的一个问题,到2010年上半年,我们在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有的过剩程度很严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水泥、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等重工业行业以及纺织、服装等轻工行业产能过剩都是比较严重的。像钢材产能过剩40%,电解铝过剩58.4%,焦炭过剩200%;家电过剩30%,电视机过剩90%,纺织、服装产能过剩超过100%。绝大多数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70%,有些行业利用率不到40%。有9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能利用率低于60%。所以,产能过剩是我们国家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
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吗?
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究竟是供给决定需求还是需求决定供给的争论,其实这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关键并非在于谁决定谁,我们既可以讲供给决定需求,也可以讲需求决定供给。看的角度不同会导致结论的不同。
从生产的角度看,是供给创造需求。也就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我们才能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尤其是新产品的开发,更是如此。是首先开发出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举一个最为简单易懂的例子,比如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去能吃饱就行了,但现在更加注重追求生活的质量与品味,比如生产出了高清晰度液晶电视机,也许你并不需要它,但是社会上有这个产品(供给),导致一部分人对它需求而消费购买。实际上,很多产品如电话、手机、汽车、计算机等等,是先有产品后有需求,即开发出的新产品创造了新的需求。
从消费的角度看,是需求决定供给。也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通过消费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要,使产品的功能得到实现,生产方能继续进行。如社会需要多少部手机,多少辆汽车,你才能生产出多少部手机,多少辆汽车。就是以销定产,以需定产的概念。在这里需求起到了决定的因素,超过了社会需求,就会造成产品积压,资源浪费。
至于萨伊定律的对与错,我们无需争论。因为萨伊所处的时代,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供给不足,因此增加的供给会被增加的需求所吸收,货币只起短暂的媒介作用。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是需求约束型的增长环境,因此一味的相信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可能会导致企业盲目扩大生产的局面。但这并不是说供给创造需求就毫无道理,我们都知道新市场都是靠新产品来开拓的。这就告诉我们,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重要,根据社会需求组织有效供给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