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想明白了比市场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这几年东奔西跑的,到各地、在各种场合、跟各类投资者,聊的最多的依旧是行情。什么东西看涨?什么东西看跌?能涨到哪里?要跌到哪里?其实,行情的判断就是那么一回事儿,我觉得并不复杂。今天,忽然想聊聊行情以外的,期货市场本身具有了的,更为复杂和重要的东西。
从研究到交易,都经历过之后,可能才会清楚,期货市场上的伪研究太多了,固执的人太多了。比如,宏观的东西,其实是虚无缥缈的,正如大家看到的报告,不论结论是利多的还是利空的,宏观都会一本正经的放在第一页、第一个去表述,当然这不是对宏观研究重要性的否定。然而,深入产业的研究就一定能够在市场中稳定立足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当然不可能就此立足。对产业的深入了解,也仅仅是最基本、最基础的研究而已。
期货市场商品的价格确实是依托产业的状况在运行的,这不假,但参与在市场中的是形形色色的人,还有规模各异的各种企业。大家具有不同体量的资金,对政策也有不同的解读,操作方式方法更是千差万别,因而市场的价格走势,实际就是由人、产业、资金、政策共同创造的。这么一来,研究自然就不能只盯在产业的基本面一端,那是片面的。
首先,我们要清楚商品的定价权在哪里,定价权一方的利益变化才是研究的关键。商品由于体量大小不同、定价方式不同而各异,但定价权代表的利益,始终是市场运行的核心。比如,国际豆类市场一直是美国定价,那么美豆大量上市后自然要卖个好价钱,所以回过头看,10月份上市之后,国际大豆价格大概率都是要上涨一段的。
其次,我们要相信政府,尤其要相信中国政府的能力,不论是讲理的还是不讲理的。投资相关媒体节目上、大学院校交易所里,到处被政府要求贴着“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但大家都还是会积极的入市,然而最终也是赚钱者寥寥无几,大多变成了韭菜,被别人割了,之后他们再被另外的人割走了。有时候我们说钱比货多,或者货比钱多,但一切都抵不过政府的一句话,因为货和钱都可以是国家的。我们也不能用市场化的思路去看待政府的决断。举一个不太符合的例子,拥堵的交通与车牌的关系。若是市场化调节,一定是,车谁都可以买,长期拥堵,车辆减少,车牌用量自然减少,道路不再拥堵;而政府的想法是,出现拥堵别被投诉,决定限购限号,买车抢购车牌自然增多,道路维持拥堵。
再次,是要注意博弈的成分,随着资金体量的增大,国内期货市场早已变成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的状态了。市场是会自我强化的,供应减少和紧张,会令市场抢购或惜售,而抢购或惜售的出现,又会更加刺激供应减少和紧张的预期,因而基本面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其实仅仅是为博弈者提供信心罢了,这也便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数据出来会有人看多有人看空的道理。
面对生活,我们常说,人这一辈子或许真可能会有那么几次让你咸鱼翻身的机会,但你真的能抓住吗?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大胆做倒爷、搞出口贸易的发家了;2002年加入了WTO,搞房地产的、积极买房的也发家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种机会或许一辈子都不会遇上一次,因为对于一件事情,大多数的人已经习惯性的常规化的去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要知道,翻身与不翻身,是不是发现了机会,很多时候是思想和思考方式发生了转变带来的,这才让你与众不同,才会让你从无数人之中发现机会、改变命运。
通常,大家只关注了供需决定价格,却忽视了价格也会影响供需,因而才常会有埋怨的声音“基本面不好,资金乱搞”的说法,但是去年黑色产业链里的商品,却印证了价格是可以影响供需结构的,并让人记忆深刻。现在的市场已经不是以往的市场,研究分析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比如,女人喜欢买化妆品,有时候男人感觉很烦,我想,如果你持有她买的化妆品的股票,你或许就不会那么不开心了。
而在经济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利益纠缠不清的报道,其实很多事情也并非想象当中的那么简单,世间有很多巧合,但巧合多了也便不正常了,只不过别把事情想的太复杂就好了。最新的PPI和CPI劈叉,让市场中再度产生了争论,到底PPI会不会拉动CPI。其实即便不懂得宏观数据的关联性,不用去考虑通胀水平的增长,究竟是成本拉动的通胀,还是消费需求推动的结果,只要清楚,原料都是有成本的,白菜不只是白菜价,还有摊位费就可以了。我们只知道罢工是工会组织的就好,不需要知道赞助商里有没有高盛。
对于以后的研究和交易,我们要记住,一切市场行为都是为了利益服务的,即便是政府。政府不会让别人先于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因而政府的意愿我们不要去揣测,就像之前的房产中介造谣一样,被抓了,虽然造的谣是真的。我们要明白,很多时候,再不相信市场的人,讲着讲着、听着听着,也可能会让自己相信那个市场了。市场中的行情预测和精准分析是非常困难的,研究要做的不只是全面的、精准的找到驱动力,更要明确驱动力的影响程度。而交易的实质是期货商品基本逻辑的传导,交易者要非常明确,阴谋论、博弈是真实存在的,并随时准备明哲保身的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