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诚实的人很难有持续稳定的投资业绩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长期来看,你的人性、人品、人格,会温柔而坚定地影响你的投资业绩(上个月我把这句话放在了我新书的腰封上,很快你就可以见到)。
乍一看,这话有点无厘头。
投资业绩就是投资业绩,跟人性人品人格有几毛钱关系?
其实不然。
比如我们经常谈论的人品中的诚实,就跟你的投资业绩有着莫大关系。
西方有句谚语,当你买入一只股票,你就自动变成了它的推销员。
仔细回味一下,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当你买入一只股票之前,可能会左思右想,尽量考虑各种因素。但是,当买入并持有这个动作发生以后,事情就有了重大变化。
当这只股票出现利好,你会表现得比市场平均水平更乐观。
当这只股票出现利空,你会试图忽略,甚至努力反向解读它。
所以前一阵在投研圈流行一个段子,说调研的时候,最好不要见董事长。见了董事长的,往往被忽悠得更惨。
其实,不能怪董事长忽悠你,一个董事长说自己的公司好,那是天经地义的,我就见过很多。换了你估计也会这么干。
跟董事长见完面,不过是让你更加坚定地忽悠自己。
这种情形就像你变成了两个人,其中的一个向另一个努力推销,说这只股票有多好。
奇妙的是,一般的物品推销,是发生在购买之前,而这种跟股票有关的自我推销,是发生在购买之后。
这里面有很深刻的心理原因,比如你要试图维护“我没有犯错”的这种心态,以及对自己决策水平以及运气的过度自信。
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推销员效应”。
而对自己诚实,意味着,你要努力地辩明这种“推销员效应”,并摆脱它。
你要努力地让自己的脑袋不被屁股所决定,尽管做到这一点的难度跟让母猪上树差不多。
你去思考一个问题:长期来看,人与人之间沟通成本最低的方式是什么?
请注意,在这里短期和长期的结论是迥异的。
引入博弈论的模型你就好理解了。
如果是短期交往,比如你注定只跟某个人打一次交道,这种交往称为非重复博弈。
在这种情形下,一些“聪明”人会倾向于欺骗,因为这可以让你的短期利益最大化。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火车站或者旅游景点附近的黑店最多。
为什么?因为这里大部分的客人是一辈子可能只购买一次的流动人群,所以骗你没商量。
而如果是长期,也就是说,你注定要跟一些人很多年甚至一辈子打交道,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
你见过哪家小区里的商店卖假货的?
你依然可以通过耍“小聪明”来获取短暂的超额利益,但你获得超额利益的前提是对方受损。既然你们接下来还要打交道,那么在接下来的过程中,他就可能以牙还牙。
最终,这就变成了一个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循环。
你骗他一次,下次他骗回你,你坑他一次,下次他就坑回你。
这还算好的。
更可怕的是,你的口碑变差了,周围的人都不跟你玩了。
这个时候,你遭受的长期利益的损失,远远大过你某次小聪明带来的短暂好处。
所以,一个理性人,在长期交往中,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诚实。
所以,郭靖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而不是杨康。
一个足够“聪明“的人也许会这样想:最好的做法就是我对一些人(短期交往人)耍小聪明,对另一些人(长期交往的人)诚实。
这样能让我的利益最大化。
但这种情形只能存在于假想中。
这里牵涉到另外一个话题,叫做人的一致性。
长期来看,保持为人和处事风格的一致,是一个人心理支出成本最小的方式。
有些人原则性很强,看起来会在某些地方吃亏。但是,恰恰因为这种原则性,他避免了在很多事情上的纠结和重复决策。长期来看,他的心理支出很少。
而另一些人,处事风格多变,恨不得在每一件事情上找到最优解。其结果就是他的一生中要面临大量的决策,决策成本和心理成本都极高。
你说哪个更划算?
这一切跟投资又有什么关系?
大有关系。
在表面上,投资比拼的是谁更聪明,谁的消息更广更快,谁的运气更好。
在骨子里,投资比拼的是谁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体系,并坚持下来。
这里引用香山居士的一段话:“对自己诚实意味着你要深刻了解自己、清楚自己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意味着你要熟悉自己的投资标的,遵守每次交易的原则;意味着你要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优化决策系统。
对自己诚实,是直面自己的内心,直击自己的人性,这样才可能真正建立起个人投资体系。而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之士,则不过徒增笑耳,离炮灰更进一步罢了。 “
一个对别人和自己不诚实的人,你能指望他清楚地了解自己吗?
你可以耍小聪明,甚至可以继续通过小聪明占点便宜。
但凡事都有代价。只不过有些代价隐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找回那颗赤子之心,那种感召一切的力量才是王道。
一个不诚实的人,同时输在了人生和投资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