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提升交易计划的遵从度
夏季来临,眼见着肚子上的肉又要藏不住了,很多朋友又开始继续自己永远完不成的健身减肥大计。我也不例外,挥汗如雨之后,总是特别想来一杯冰镇可乐。于是,脑子里的两个小人儿开始打架,一个说:“天那么热,就喝一杯,没事儿。”另一个说:“不行,你的减肥计划还没完成呢!”我们几乎都有过头脑中两个小人儿打架的体验。
传统经济学的谬误
这两个小人儿甚至解决了传统经济学领域无法解决的问题。生命周期假说,从对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出发,该假说的前提是:首先,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其次,消费者行为的唯一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于是,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收入的相互联系,而生命周期假说甚至设定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比例的,即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消费支出。也就是说,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反映了该家庭在其生命周期内谋求达到消费理想分布所做的努力,而家庭的消费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因此,主流经济学广为流传的严谨数学模型假设所有人都理性且具有足够的自制力,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那么理性。
比如,当你这个月拿到一笔奖金,你会先科学预计自己的寿命,再来按照50年甚至更长的周期安排这笔奖金的用途吗?以我自己为例,前天恰好拿到竞赛奖励,我立刻下单订购了一直想要更换的电脑。如果你告诉我,请以50年来规划这几千块钱的用途,我可能会翻一个白眼:“谁能想到那么远的事情呀?”
行为经济学的解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泰勒在颁奖日发表感言:“为了做出好的经济学,你必须牢记人之为人。”我们生活在现实中,而现实的种种表现往往会偏离经济学模型乃至实验室结果,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引入运用于评价、选择、交换和定价问题,获得了极大成功。
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既不像超级计算机那样完全理性,也不至于完全丧失自控能力(所以减肥时我只会想要喝一杯可乐,拿到奖金时只想购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物品)。泰勒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具有前瞻性的计划者,他关心未来且有很好的打算;另一个是不顾一切的行动者,他只活在当下,自我控制就是两个小人儿打架的过程。从生物角度来看,计划者位于大脑前额叶皮层,该区域与意识的理性思考有关,而行动者位于大脑边缘系统,计划者属于重在反思与深思的慢系统,而行动者属于以冲动和直觉为特点的快系统。
帮助计划者理性投资
在期货市场中,绝大多数客户是从事主观交易的自然人,他们更容易受到冲动、直觉、短视的控制采取交易行动,而哪怕是大型专业投资机构、持续化交易类型的投资者,也很难完全逃脱其影响。很多客户向我抱怨过这样的问题:“你让我认真思考,写下交易计划,然后认真执行,前面的都好完成,但到了实战中却很难完全执行,我总是管不住自己。”这些情况都非常正常,因为我们是人,不是计算机,所以为了帮助计划者理性地用长期视角进行投资,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心理学上的小策略:
一是远离诱导因素。例如,我很喜欢喝可乐,我就不能批发一箱子可乐放在家里,因为我看到了会想要喝,家里应该只有开水。对投资者来说,如果一笔投资是自己非常笃定的,而你本人又很容易受到影响,那么可以考虑适当远离市场,不要泡在交易室中和别人讨论行情,不要天天趴在电脑前盯着K线图,不要每时每刻刷新投资信息页面,否则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脑子一热,就无法执行自己的持有计划。
二是借助负面反馈的力量。如果我和朋友约定好,谁破坏了自己的减肥计划就要多出门跑三公里(负面反馈),那么我再次看到卖可乐的,也许会三思而后行。交易者如果违背了自己的交易计划,那么无论最后结果是赢是亏,都需要给自己增加额外的惩罚、增加违背计划的成本,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住教训,因为人类都是厌恶损失的。
三是减少选择自由。目前的交易系统已经提供了很多人性化功能,例如,入场成交的时候自带止损单,一旦触及止损点位则会自动成交。如此一来,可以减少自己犹豫不决的选择权,从而提升交易计划执行程度。
- 上一篇:思维层次决定人生高度
- 下一篇:为什么股票投资是世界上最难成功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