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完全不知道"13号星期五"的收盘指数会重挫191点一一这是历史上的单日第二大跌幅;我也知道"联合航空"并购案会爆发融通失败的消息。如此重大的跌幅,确实是巧合,但我掌握这波跌势,与运气全然无关。我使用的每一项分析准则--包括前文中所未提及的多项理由 -都显示大盘即将修正 所有的胜算都站在我这边。
后文将逐项解释我如何预测这类行情。然而,如果我必须将方法中的所有成分都以一句话表示,它将是:根据重点思考。
重点未必在于你知道多少,而是在于你知道内容的真实性与相关性。巴伦氏杂志,每周都有数十页印刷精美的摘要说明,叙述当周股票、债券、商品、选择权以及其他交易工具的行情。信息如此繁多,处理所有资料并了解它们代表的意义,实在超出人类心智的能力范围。
简化资料的方法之一是专精于其中一、两项领域。另一种方法是运用电脑处理组织与筛选的工作。但是,不论如何简化资料,处理信息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从每天无数的资料中抽取根本重。
为了掌握这种能力。你必须以原则统辖信息,原则是界定金融市场性质的基本概念。一项原则上在无数特定事件与无数相关资料中,抽象化的一种普遍性概念。复杂的市场资料在原则的统辖下,将变得相对单纯而易于处理。
以一项简单的陈述为例:"成长需要仰赖储蓄。",这是否是真理?这是否是一项原则?在普通常识的层面上,这显然是一项原则。购买一栋房子,你需要付头期款;若要付头期款,你便需要储蓄。另一方面,凯恩斯学派的经济理论主张,能以预算赤字的方式刺激经济景气;所以,储蓄实际上将妨碍成长,支出才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关键所在。哪种看法才正确呢?这涉及什么原则呢?
我们暂时假定,成长确实需要仰赖储蓄,而且不仅适用于购买房屋的单一事件,也适用于经济活动中所有个人与团体-换言之,该陈述是一项原则。就金融市场的角度来说,这项原则告诉你什么?答案是"很多!" 例如,它显示信用扩张的企业兼并活动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尤其在股票市场的巅峰水准上。景气不佳的情况下(经济衰退或经济萧条),一家公司的负债若远大于现金准备与流动资产的总价值,它的生存条件便相当脆弱。这类公司的生存,完全仰赖未来的所得或额外的信用。经济衰退期间,信用高度扩张的公司,将遭到销售量减退与信用成本提高的双重打击。如果你考虑投资的风险与相对的报酬,你将会质疑这类公司的生存机会、未来的获利潜能乃至于投资的潜在价值。
同理,这项原则也可以适用于整体经济。如果成长确实需要仰赖储蓄,国家整体生产者创造的财富,必须大于"整体消费,如此才可以将余额投资于未来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联邦政府持续采用预算赤字的政策,相当于以明天的生产融通今天的支出。这种情况下。仅有两个可能的结果:(1)美国未来的总产量呈现突破性的发展,政府得以染指原本属于储蓄的部分,并以此清偿债务,而且剩余的储蓄仍足以融通投资;(2)由于政府不断增加课税,或以通货膨胀的手段稀释生产者既有的财富,导致成长或成长率的减退。更重要者,如果政府试图继续采用预算赤字的政策,试图继续支出目前并不存在的财富,终必造成一场金融大灾难--严重的空头市场。
这个例子中,我们的重点并不在于你是否同意这个原则的正确与否。这个例子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一项陈述、一点点知识,如何形成一系列的推理与结论。如果我们了解基本原则,原本看似非常复杂的现象,便可以整理为相对单纯的知识。
任何领域内,明智的决策都需要仰赖根本知识,使所有的观察事件都可以诉诸于这项统辖因果关系的根本概念。在金融市场中,基本知识代表的是价格走势与价格趋势的原则。它们代表市场的普遍性质,并界定各个不同市场的特质。
培养这种知识,需要持续将明确的事件转化为抽象的概念。并将抽象的原则套用在实际的事件上;根据今天事件的分析,预测长期的未来;以适用近期与过去历史的同一个概念,了解今天发生的事件。我称这种程序为"根据重点思考",或"根据原则思考"。
认定你应该根据原则思考,是一回事。如何认定原则又是另一回事。阅读有关金融市场的书籍与杂志时,你会发现每个"专家"都有看法,这些看法却经常相互矛盾。这一部分是来自于定义的问题。以我们每天都可以听到的名词为例:多头市场、空头市场、趋势、经济衰退、经济萧条、经济复苏、通货膨胀、价值、价格、风险/报酬、相对强度、资产配置....金融圈内人士大多知道它们,但很少人可以明确地定义这些名词。然而,界定这些名词不仅是一种概念化的程序;更是了解市场的根本步骤,并认定统辖它们的原则。
在本书的其他篇幅中,我将提出,了解市场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获利--一位成功市场玩家需要的"投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