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与职缺
评量内容:总数=失业但有意愿且有能力就业者。
失业率=失业人口占总劳动力之百分比重要性:作为评量备用劳动力(是遭浪费的资源)之指标。
呈现方式:总额,百分比。
观察重点:结构与改变。
评比标准:OECD会员国一九九八至二〇〇八年间之标准化年平均失业率为6.6%。
公布时间:每月,至少落后一个月的时间。
总失业人口。根据登记的失业人数(澳洲与瑞士)、请领失业福利者人数(比利时与英国)或是调查结果(英国与其他许多国家)统计而来。调查结果往往比较正确,因为这些数字包括并未登记失业,但若有机会也愿意工作的人。
评量结果会因为种种因素而失真,并造成各国的评量标准不一,这些因素包括:学生在假期时申请失业福利、对暂时遭解雇者的归类方式、因感到受挫而不愿求职者以及有兼职工作但在找寻全职工作者。
失业率。一般的定义是失业人口占劳动力(受雇者加上失业者)的百分比。各国的定义各不相同:德国的劳动力不包括自雇者。比利时有两种失业率:失业人口占总劳动力之百分比,以及失业 人口占纳入保险之劳动力之百分比。
失业率可以藉由更改定义而向上修正,但比较常见的是向下调降几个百分点,政府往往会采取后者的作法。
国际劳工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提供的失业率数据与各国的官方数字不同,但可以作为跨国比较的一致基准。表5.4的二〇〇八年数据反映出标准化数据与各国数字之间的差异。
失业人口总数
失业人口永远不会是零,原因如下:
摩擦性失业。总是有一些人在变换工作,因此暂时列为失业人口。更好的信息流(链接职缺与失业人口)与训练可以降低这项数字。
结构性失业。指的是本身所具备的技能与所在位置与就业机会无法配合者,通常是因为本身受训从事的产业因为先进技术或是进口竞争而逐渐凋零。结构性失业可以透过再训练与 提升劳工流动性而加以改善。
季节性失业农业、建筑与观光业尤其容易出现季节性变化。
剩余性失业。指的是几乎无法受雇的核心失业人口,原因或许在于这些人无法融入现代社会。
自然失业率
经济学家认为有自然失业率或是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non- 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存在,这也是劳动力供需达到平衡的时候。
这项概念的基本前提是,需求增加可以转换成更多就业人数,但只能增加到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的水平为止,到那时,就业人口会停止成长,需求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走高。